全球暖化加劇,各國氣溫不斷破新高,為了減少二氧化碳這種會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8/7正式成立,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設立,總部設於高雄,成立初期將先以「代購」環保署認證的國外碳權為主,以滿足國內中小企業碳權交易需求。預計在2023年底前《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立法後,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2024年進行碳權交易,帶動相關題材股。
碳權是什麼?
碳權是指將碳排放量轉換為可交易的權利。它是碳權交易市場的基本單位,用於衡量和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碳權交易機制中,政府或相關機構會根據國際或國內的減排目標,將碳排放配額分配給參與者,如企業或國家。每個參與者都擁有一定的碳配額,代表在特定時間內被允許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碳權顧名思義就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碳權交易市場始於2005年,歐盟開始實施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是全球第一個大規模的碳權交易市場,目的在減少歐盟成員國的工業和能源部門排放量。
隨著碳權交易的發展,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推出自己的碳交易機制。例如, 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計畫,在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達成中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起步,也是中國啟動碳排放權線上交易市場。初期僅限3,000多家重點發電企業依據配額進行交易。
碳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總量管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例,歐盟針對特定產業設定碳排的上限額度,如果一家公司的碳排低於政府所設定的上限,就可以把剩下的額度轉換成碳權,到碳交易市場上買賣。
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超過上限額度的公司,則必須到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碳權的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02e)。
碳排為什麼要收費?
碳排放要收費的目的是透過經濟激勵手段來鼓勵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以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暖化的挑戰。
過去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需要付出成本,因此全球碳排不斷上升。近年從歐盟到台灣,透過各種的機制,讓排碳必須付出成本,也被稱為碳的有價化(Carbon Pricing)。
台灣2023年年初,已經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此次的修法也將碳費納入,預計2024年上路,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是年排放量高於2.5萬公噸,共287家的碳排大戶。
制定碳排就是為了讓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須付出成本,逼使企業盡量減少碳排。
收費碳排放可以有效地推動企業和國家採取更環保的措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並為全球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是一種市場化手段,使碳權交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工具。
碳權如何計算?
碳權怎麼計算呢?碳權的計量單位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這是測量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的標準單位,意思就是把不同的溫室氣體對暖化影響程度用同一種單位來表示。例如2009年英國排放了4.74億公噸CO2,如果再計算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和含氟氣體,經過單位換算,則等同於排放0.92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兩者相加即為5.66億公噸二氧化碳。
以下是碳權計算的一般步驟:
- 1.確定範圍:確定碳排放計算的範圍,確定哪些溫室氣體和活動被納入計算。通常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氣體,以及能源生產、工業製造、交通運輸、農業等活動。
- 2.監測和測量:對於涉及排放的活動,進行監測和測量來確定碳排放量。這涉及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測量工廠的能源消耗、車輛的行駛里程、農業的施肥量等等。
- 3.數據報告:收集監測和測量數據後,相關企業或機構需要進行數據報告,向政府機構或監管機構提交碳排放數據。
- 4.驗證和審核:為確保數據準確性和可靠性,需要由獨立的第三方進行驗證和審核。這些驗證機構會對數據進行審核,確保碳排放計算符合標準和規定。
- 5.碳權分配:根據驗證的碳排放數據,政府或相關機構會將碳配額分配給參與者,如企業或國家。每個參與者都有一定的碳配額,代表著它們在特定時間內被允許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 6.碳權交易:如果企業或國家的實際排放量低於其擁有的碳配額,可以將剩餘的碳權出售給其他需要增加排放量的參與者。對於那些排放量超過其擁有碳配額的企業或國家,它們則需要購買額外的碳權來彌補超出的排放。
碳費、碳稅有什麼不同?
碳費是指對碳排放或溫室氣體排放徵收的一種費用,這個費用是根據排放的碳量計算的,通常以每單位碳排放量收取。
碳稅是對溫室氣體排放徵收的一種稅款,這個稅款是根據排放的碳量計算的,通常以每單位碳排放量收取。
碳稅是指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課稅,與碳權有所不同,碳權是以排放量定價,碳稅則是以價制量,透過課稅來限制碳排量。
台灣收取「碳稅」之外也另外收取「碳費」,瑞典、瑞士、芬蘭、挪威等歐洲國家與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只課徵「碳稅」。
碳費2022年4月行政院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2024年起,由環保署執行第一階段,向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的287家企業收費。
碳稅則是由政府的稅務機構統一向企業徵收。
兩者的主管機關不同,「碳費」由環保署徵收、「碳稅」由財政部收取;碳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減少碳排,而碳稅則混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等其他用途。
世界碳交易所有哪些?
- 美國:洲際交易所(ICE)
- 歐洲:歐洲能源交易所(EEX)
- 韓國:韓國碳交易市場(KETS)
- 中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天排所)
- 日本:東京證交所(TSE)
- 新加坡:氣候衝擊交易所(CIX)
- 台灣:台灣碳權交易所(2023年8月7日正式成立)
規劃以碳諮詢先行,再進行國外碳權買賣,等到國內碳權交易子法核定後,再做國內碳權交易。
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抵換資訊平台(目前採取方式)
台灣企業進行碳權交易可申請減碳認證或發布販售碳權資訊。
碳權概念相關企業
擁有森林的紙業、強調ESG的水泥業、以及碳捕捉特用化學等相關企業,成為碳權概念中的新星,。
針對台股碳權、綠能相關概念股,以造紙、儲能案場及資訊服務三大類股最具代表性。
- 造紙業:擁有森林碳權,具備生質能源發展潛力,並具有高碳排減排碳權等因素,但要注意海外森林碳權在國內的認列問題。
- 儲能案場:因應2050淨零碳排趨勢,響應政府電網穩定的能源政策,提升儲能市場競爭力。
- 資訊服務:未來因應碳足跡追蹤需求提升,開發相關軟體產品。
碳權概念個股期貨
公司經營項目:
- 正隆QPF(1904): 紙類之製銷及買賣紙器及紙類加工品之製銷委託營造商興建國民住宅及商業大樓出售,出租。
- 榮成OSF(1909): 紙器及紙類之製造、印刷、加工、買賣、代理及進出口業務。造紙原料之製造、加工、買賣、代理及進出口業務。紙器及紙類加工設備之買賣。
- 永豐餘QKF(1907): 全球前50大造紙企業,林業、紙漿、造紙、印刷、包裝、設計。
- 台塑CFF(1301): 聚氯乙烯(PVC)、氯乙烯、液(石咸)、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丙烯酸酯高吸水性樹脂、碳素纖維、丙烯睛、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環氧氯丙烷等。
- 台泥DFF(1101): 有關水泥及水泥製品之生產及運銷有關水泥原料及水泥製品原料之開採製造運銷及附屬礦石之開採經銷經營有關水泥工業及其附屬事業。
- 亞泥DYF(1102): 水泥,水泥之半成品,水泥製品,預拌混凝土及其添加劑之生產運銷水泥原料,水泥製品原料及砂石開採及爐石粉,石灰石粉之製造運銷其他未述及之項目請參照本公司營業執照之所營事業。
- 農林IHF(2913): 茶葉及相關休閒產業貿易土地開發。
碳權概念個股期貨公司績效
碳權概念個股期貨VS大盤漲跌比較
結論
碳權交易起源原因主要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暖化問題。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CO2),導致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引起全球氣溫上升和極端氣候事件增加。為了解決這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各國開始尋找有效的減排手段。
碳權交易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和挑戰。其中一個主要的困境是碳價波動。碳市場的價格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經濟景氣、政策變化和能源價格等,使參與者難以預測和規劃。
另一個困境是碳市場相對複雜性。碳交易涉及到政府政策、企業戰略、科技和能源產業等多個層面,要有效地執行和監管碳權交易機制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技術。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碳交易機制和排放標準不一致,可能導致碳權交易的不公平性和不平衡性,並對國際合作帶來挑戰。
儘管碳權交易面臨著挑戰,但依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鼓勵減排行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為全球環境保護作出重要貢獻。未來,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碳權交易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相關資訊查詢,請參閱以下網址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https://www.fsc.gov.tw/ch/index.jsp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s://www.e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