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從無情的熱浪到突如其來的洪水,無情地提醒著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正在發生。極端現象中,有一個特殊的因素引起關注,那就是聖嬰現象(ENSO)。
聖嬰現象,當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溫度開始劇烈變化時,所帶來的氣象變遷波及全球。從降雨模式的改變,到風暴和乾旱的交替襲擊,聖嬰現象一幕接著一幕地演繹著氣候系統的變化。
正如2023年全球重要貿易航道巴拿馬運河也因長期乾旱而面臨運輸限制的局面,無疑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聖嬰現象是對人類的警示。隨著科學家們日益深入地研究,開始意識到,聖嬰現象只是氣候變化中的冰山一角。揭示著我們所處的地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每個人都需要成為保護地球的行動者。
聖嬰現象解釋
「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在原文中有「幼年基督」和「男孩」的雙重含意,最初是南美洲秘魯的漁民用來稱呼發生於聖誕節前後,秘魯及厄瓜多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及洋流異常變化的現象,後來科學研究發現,「聖嬰」影響範圍遍及整個赤道太平洋,也和大氣中的南方振盪在時間變化上有高度的相似性。
「聖嬰現象」通常指的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縮寫為ENSO)現象,是一種周期性的海洋和大氣現象,對全球氣候和天氣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聖嬰現象極端氣候
聖嬰現象有兩個主要的極端氣候,分別是厄爾尼諾(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在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海洋和大氣交互作用中呈現不同的特點,對全球的天氣和氣候產生不同的影響。
厄爾尼諾(聖嬰): 在厄爾尼諾現象中,赤道太平洋東部的海水變得比平常溫暖。通常伴隨著風場的變化,包括東太平洋風減弱。導致東太平洋的冷水無法向西流動,而暖水會在東太平洋堆積。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異常,包括乾旱、極端降雨、颱風活動增加等。
拉尼娜(反聖嬰): 在拉尼娜現象中,赤道太平洋東部的海水變得比平常更冷。伴隨著東太平洋風加強,使冷水更容易往西流動。導致地區變得比平常更潮濕,同時可能增加颱風和風暴的活動。
兩個極端氣候的變化是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對全球氣候和天氣模式產生的影響非常顯著。
聖嬰現象有何徵兆
聖嬰現象主要是秘魯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及「洋流異常變化」。
聖嬰年的冬季氣溫會偏暖,隔年春季容易出現春雨偏多的情形,隔年夏季氣溫也會偏暖。
以下是聖嬰現象常見的徵兆:
- 溫度異常:太平洋的水就像一杯水,有一邊冷一邊熱。正常情況下,冷的一邊在東邊,熱的一邊在西邊。但有時候,這個水杯裡的水溫會變得不太尋常,讓整個杯子都變得熱一些或冷一些。
- 風場變化:太平洋的表面上吹著風,就像吹蠟燭一樣。風可以影響水的流動,就像把水推向某一邊。通常情況下,東邊的風會將冷水往西邊推,熱水會在東邊。但有時風的方向可能改變,冷水和熱水的位置也會變。
- 大氣壓變化:天空中有一個看不見的氣流,就像我們身邊的空氣一樣。有時候,氣流的壓力會變化,就像我們身邊的空氣壓力會變化一樣。氣流壓力變化,會影響風的方向和強度,進而影響全球的天氣和氣候。
聖嬰現象就是大自然中的溫度、風和氣壓這些元素的變化和互動,影響著全球的天氣和氣候模式。
聖嬰現象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聖嬰現象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涵蓋多個地區和氣象現象。以下是聖嬰現象對全球氣候的主要影響:
- 氣溫變化: 聖嬰現象會導致赤道太平洋地區海水溫度上升。觸發大氣中的溫度變化,不僅影響赤道地區,也會在全球范圍內引起氣溫異常。例如,部分地區會經歷氣溫升高,導致熱浪和高溫極端天氣。
- 降水模式變化: 聖嬰現象對降水分布和模式產生影響。有些地區可能會經歷乾旱,而其他地區則可能會面臨過多降水。導致洪災、旱災、農作物損失和水資源管理困難。
- 颱風活動: 聖嬰現象對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動有明顯影響。聖嬰現象期間,西北太平洋地區會出現更多且更強烈的颱風。颱風可能造成沿海地區的風暴潮、豪雨和洪水。
- 全球大氣循環: 聖嬰現象的影響改變全球大氣循環模式,包括風模式和氣壓系統。導致各種地區的天氣模式不穩定,引發極端氣候事件。
- 生態系統影響: 聖嬰現象對海洋生態系統也有嚴重影響。海水溫度變化影響海洋物種的分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漁業和海洋生態造成影響。
聖嬰現象不僅影響赤道太平洋地區,還能產生遠距離的連鎖反應,對全球氣候造成廣泛的影響。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進行長期觀測和研究,理解其影響機制並預測可能的氣候變化。
2023年聖嬰現象對經濟和環境的衝擊
2023年的7月,美國遭受高溫的威脅,有超過1億8000萬人面臨高溫達攝氏37.8度以上。面對極端高溫,美國總統拜登下令勞工部採取相關熱保護措施,撥出10億美元用於各城鎮種植樹木以降低氣溫。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表示,全球暖化時代已經結束,進入全球沸騰時代。2023年3月全球正式進入聖嬰現象,然而地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的出現。2023年7月,全球平均氣溫達到攝氏17.3度,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科學家預測未來5年內可能會出現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打破2016年超級聖嬰年的升溫紀錄。
全球經濟正從疫情帶來的動盪中恢復過來,聖嬰現象卻帶來新危機。強颱洪水、熱浪、乾旱和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威脅著全球經濟。東南亞國家遭受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影響著全球35億人口的主食白米生產。
越南農民在半夜3點摸黑下田插秧,避免白天的烈日曝曬。泰國政府要求節水,導致部分地區放棄第二期稻作,對白米產量造成6%的減少。印度的甘蔗主產區因乾旱而收成下降,糖價飆升。其他國家實施保護主義,限制出口,影響全球食品價格。
極端天氣還影響到季節性服裝、戶外用品銷售,以及旅遊和交通等服務業。巴拿馬運河由於乾旱水深不足,影響貨運,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危機。高溫推升用電需求和能源價格,加劇通脹。極端天氣造成基礎設施破壞、傳染病傳播,嚴重影響經濟產能和人力資源。
聖嬰現象的經濟衝擊通常會持續數年。預計此次聖嬰現象可能一直持續到2029年,造成至少3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各國政府在應對疫情和通膨的同時,也必須面對這場新的經濟風暴。
聖嬰現象對全球貨運及波羅的海綜合指數的影響
長期乾旱波及全球,其中受害者之一就是位於巴拿馬的著名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根據巴拿馬運河管理當局的官員所述,由於水位持續下降,運河預計將在未來至少10個月內實行限制措施,將影響到每日船隻的過境和最大吃水。
限制措施的實施對全球航運業產生重大影響,許多企業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假期進行商品備貨。船隻過境限制導致船隻無法按時通行,嚴重的「塞船」現象,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商品運輸。
巴拿馬運河影響波羅的海綜合指數,該指數是衡量國際貨運市場狀況的關鍵指標。運河限制導致貨運運輸延遲和供應不穩定,影響運輸成本和貿易活動,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產生持續的影響。
隨著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各地越來越普遍,提醒我們氣候變化對於關鍵基礎設施和全球供應鏈的風險。需要更多的合作和應對措施來應對這些變化,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COP26氣候變遷大會
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英國中央政府聯同蘇格蘭自治政府以及義大利政府共同合辦此次盛會。經過激烈的爭辯和談判,大會在2021年11月13日成功通過歷史性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為全球的氣候行動定下新的里程碑。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通過代表全球各國將繼續努力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目標,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公約強調對煤炭使用的減少,這是首次在協議中明確提出的措施。也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資金,幫助他們適應氣候變化。
在COP26期間,各國代表就多個重要議題達成協議。百餘國代表就減少甲烷排放、停止森林砍伐等議題達成共識。部分國家承諾停止使用煤炭,為環保行動出一分力。同時超過450家掌握著130萬億美元資產的金融機構也發表聲明,宣布支持「清潔技術」和能源轉型。
中國和美國在大會上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未來10年將加強氣候合作,就多個議題達成共識,包括甲烷排放、脫碳以及向清潔能源的過渡等。
經過COP26共同努力,全球各國再次彰顯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視。這只是開始,實現氣候目標需要更多的合作和行動。未來的道路仍然充滿挑戰,隨著國際社會的努力,相信可以共同走向更環保、可持續的未來。
綠色環保ESG:實現淨零排放的使命
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地球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帶來嚴重的後果。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成為當務之急。
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主要來自於能源使用和人類活動,如工業生產和農業。為了實現淨零排放,需要減少排放源,通過使用更清潔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減少過度消耗資源等方式。
在2015年,《巴黎協定》的締結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標誌。約定要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避免極端的氣候事件。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排放淨零的目標。需要在各個領域進行革命性的改變。
從能源生產到交通運輸,需要轉向更綠色、更持續的方式。投資於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可以顯著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浪費,使能源使用更加節約。
保護森林和推動永續農業也是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途徑。森林不僅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植物,還是生態平衡的關鍵維護者。永續農業則可以減少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同時提供足夠的食物和資源。
實現淨零排放不僅是一個環保目標,更是一個全球共同的使命。每一個人、每一個產業都需要參與其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透過集體的努力,改變現狀,為地球創造一個更綠色、更美好的未來。這是我們對後代的承諾,也是我們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